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0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测绘学   706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113篇
地质学   359篇
海洋学   87篇
天文学   65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现代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测和分析技术的创新。新世纪以来,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引进了一批高性能新型微束分析仪器设备,建立了一批高规格的实验室。本文回顾了近十年来微束分析技术与方法的主要进展及其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包括电子探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大型离子探针、纳米离子探针、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激光诱导原子探针、原子探针技术、显微红外光谱、同步辐射等,这些分析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地球和行星演化历史及许多地质过程的理解。今后,应加快微束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标准的开发,特别是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2.
Detrital zircon (DZ) U‐Pb 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 has revolutionised the way geologists approach many Earth science questions. Although recent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rapid sample throughput, acquisition rates are limited to 100–300 analyses h?1. We present a method to acquire zircon U‐Pb dates at rates of 120, 300, 600 and 1200 analyses h?1 (30, 12, 6 and 3 s per analysis) by multi‐collector LA‐ICP‐MS. We demonstrate the efficacy of this method by analysing twelve zircon reference materials with dates from ~ 3465 to ~ 28 Ma. Mean offset from high‐precision dates increases with faster rates from 0.9% to 1.1%; mean random 1s uncertainty increases from 0.6% to 1.3%. We tested this new method on a sandstone sample previously characterised by large‐n DZ geochronology.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shows increased correspondence among age distributions comprising > 300 dates. This new method holds promise for DZ geochronology because (a) it requires no major changes to hardware, but rather modifications to software; (b) it yields robust age distributions well‐suited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maximum depositional age calculations; (c) there is only a minor sacrifice of accuracy an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and (d) there is less burden to researchers in terms of time investment and analytical cost.  相似文献   
63.
为了定量研究泥化夹层的空间分布和几何形态,以云南省玉溪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高边坡局部开挖剖面为对象,利用徕卡ScanStation C10三维激光扫描仪和瑞典ROMER RA-7520-2六轴关节臂三维测量仪进行扫描,得到了开挖剖面和泥化夹层的原始点云数据;然后采用Cyclone和Geomagic Wrap软件对点云数据进行一系列处理,分析了泥化夹层的三维空间分布、层面产状、间距、层面粗糙度和几何形态。结果表明:大部分泥化夹层横向分布于整个扫描剖面,少数呈局部分布;泥化夹层的平均倾向为196.41°±5.51°,平均倾角为22.27°±2.23°,间距在3.7~49.1 cm之间,平均值为(20.4±12.0)cm;不同层位及同一层位不同横向位置的泥化夹层厚度都不等,最厚约20 mm,最薄小于1 mm;泥化夹层顶面局部典型区域的平面拟合偏差在-22.4~32.5 mm之间,沿夹层倾向的粗糙度系数在5.67~16.77之间,平均值为10.11±3.25;泥化夹层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在5.14~5.86 cm-1之间。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泥化夹层的空间分布和几何形态是可行的。玉溪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高边坡的泥化夹层具有宏观整体上相对平直、相互近似平行、非等距分布、间距小、层数多、厚度薄,细观上顶面粗糙底面相对光滑、三维形态复杂的特点。  相似文献   
64.
激光钻进技术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创新技术,也是钻探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一种非接触式钻进技术,对破碎松软岩层扰动破坏小,将激光钻进应用于煤层气定向钻进中可发挥出非常明显的优势。梳理和总结了激光用于煤岩钻进的成孔机制、钻进效果的影响因素。在激光钻进过程中,激光与煤岩相互作用伴随着复杂的理化作用,指出激光钻进煤岩主要的成孔机制是烧蚀成孔。从激光参数、岩石性质、外部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激光钻进煤岩效果的因素,论述了激光钻进用于煤岩这一特定钻进对象的特殊现象和问题,指出煤岩在激光照射下,组分的挥发、热解、升华、烧结和氧化构成了煤岩在高温下主要的热烧蚀机制。从钻进机理、工艺、装置等方面着手,建议加强激光钻进煤岩的多物理场耦合作用机制、钻进工艺、钻进装置研制等适应性研究,为激光用于煤岩的高质高效钻进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利用Nd:YAG纳秒激光(波长为532和355 nm)对单晶硅在真空中进行了累积脉冲辐照,研究了表面微结构的演化情况.在激光辐照的初始阶段,532和355 nm激光脉冲均在硅表面诱导出了波纹结构,后者辐照硅表面后形成了近似同心但稍显混乱的环形波纹结构.随着脉冲数的增加,波纹结构逐渐演化为一种类似珠形的凹凸结构,最后形成准规则排列的微米量级锥形结构,该微结构的生长依赖于表面张力波和结构自组织.分析发现,形成的交叉环形结构主要是在355 nm激光辐照硅的过程中,表面张力波导致波纹结构部分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66.
60年距离测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基余 《海洋测绘》2010,30(2):74-78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距离测量方法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光速测距仪和微波测距仪的推广应用,开创了"量距不用尺"的新时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测地型激光测距仪的快速发展,将光波测距推向了高精度远测程的新境界;几乎与此同时,卫星激光测距和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技术的测地实用化,使得测地工作者能够测量远达数千千米的站间距离;20世纪80年代初期,GPS卫星测量技术的问世,使得测地工作者步入了快速高效"量距不见站"的新天地。距离测量的这种演变,也是测绘科学技术进步的一大缩影。  相似文献   
67.
黄伟林  薛理辉等 《矿物学报》1990,10(1):1-7,T001
本文利用U-1000型激光拉曼探针成功地测量出单个流体包裹体中H2S、CH4、CO2气体成分,并讨论了包裹体中这些气体的拉曼谱峰位移与包裹体内压的关系,分析了影响激光拉曼探针定量测定包裹体气相成分的取面积和拉曼定量因子因素。  相似文献   
68.
69.
70.
The development and first tests of a novel method for the direct, sensitive, selective, and fast detection of gaseous nitric acid in air are described. The detection method is based on the laser-photolysis fragment-fluorescence (LPFF) method using 193 nm (ArF) laser light. The photolysis process yielding OH fluorescence has been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Up to now, the method has been found to be practically free of interferences. The mixing ratio for nitric acid is measured on-line 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about 0.1 ppbv for an accumulation time of the signal of 10–15 min. A number of tests and field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and limits of the described detection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